为提升学院师生的文学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2024年12月16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方云教授应邀于文理楼346室作题为“烟囱、天堂和虫洞奇喻——《比萨诗章》的空间穿越语境及相对论形变”的学术讲座。
郭方云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和虫洞的物理概念,以此引出本次讲座拟解答的三个问题:“文学中的穿越是否具有科学性”“庞德如何把穿越思想内化到诗歌当中”“通过什么方式改变了现代科技的表征”。他认为,文学中所涉及的物理学应被视为概念性的物理哲学,应当从文本开始,最终回归到文本的解释,否则一切都是无本之源。
郭方云教授作学术讲座
郭方云教授通过详实的资料收集与研究,证实了以下三项关键前提:庞德知晓并理解相对论的相关概念;他从欧美文学的经典著作中获得了关于空间穿越与宗教启示的灵感;虫洞理论在当时已有初步发展。这些研究成果为从文本层面深入分析庞德的《比萨诗章》提供了科学而可靠的理论依据。在文本分析层面,郭方云教授通过截取《比萨诗章》中的具体片段,深入剖析诗中体现的天堂穿越象征,并巧妙地将烟囱与虫洞这一科学概念相联系,揭示了庞德所构建的相对论诗学隐喻。通过将物理学、诗学与文学有机融合,郭方云教授以严谨的学术表达展现了《比萨诗章》中宗教空间与科学宇宙论的深刻对话。这一研究不仅开拓了跨学科研究的视野,也为师生在未来科研道路上运用跨领域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外国语学院院长毛浩然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强调学术研究要善用“放”与“收”两种相辅相成的策略。“放”鼓励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而“收”则要求研究者在跨学科的同时,始终不忘立足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确保研究的深度和专业性。毛浩然教授鼓励各位师生学习郭方云教授在谱系梳理、经典文本选择、逻辑衔接等方面的优势,收放自如,努力取得引领性成就。
毛浩然教授作总结发言
郭方云教授回答现场提问
在场师生认真聆听,踊跃发言,就《比萨诗章》与相对论结合的科学性展开热烈讨论。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有力拓宽了我院师生的跨学科研究视野,还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战略需求的认识。讲座鼓励师生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肩负起为国家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的责任与使命。
郭方云教授简介:
西南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奖获得者,美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学术会议奖”获得者。国家级及省部级学者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级及省部级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博硕论文评议专家。重庆市学术带头人,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文学地图学研究中心主任、外语图书馆与档案中心主任。
中华学术外译书目入选者,学科级权威期刊《外国文学评论》连续两期刊首论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学术论文作者,连续两届人大复印“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理论专著《文学地图学》,近10余年来发表CSSCI论文近20篇,包括8年6篇《外国文学评论》论文;8年8篇论文被人大复印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