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3日,未来智能媒介文明学术研讨会暨全球修辞学会理事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球从事修辞学研究的30位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出席会议并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分享智能媒介文明的最新研究成果,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惠平主持开幕式。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国顺副书记致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副书记马国顺致开幕辞。马国顺书记指出,外国语学院秉承“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办学理念,坚持“外引、内培、激励”并举,盘活存量,激活增量,近两年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获批了语言服务工程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会竭尽所能为外国语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陈汝东教授致辞
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陈汝东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此次未来智能媒介文明研讨会充分体现了我们当下对国家媒介发展现实的深入思考,具有学理性、实践性、前沿性与创新性。他深入阐述了媒介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其概括总结为三点:一是语言前的媒体;二是语言文明,语言使信息与大脑剥离;三是文字让媒介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包含很多推动因素,其中媒介因素不容忽视。
研讨会主旨发言
艾伦·阿姆鲁拉·海玛特教授作主旨发言
全球话语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所东方哲学诠释项目学术顾问艾伦·阿姆鲁拉·海玛特教授以“全球文明、全球话语及智能媒介”为题,他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四大特点,并对人工智能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他将人工智能视作“黑盒子”(AI black box),其特点是能够输入数据、算法等,但输出的多是总结性内容,可操纵性和虚假性极大。最后,他从五个方面展望未来文明:一是需要用国际制度来管制AI ;二是科学与人类之间要和谐共生;三是保持科学理性;四是需要艺术、精神等来指引技术;五是修辞学和语篇在媒体中要肩负相应责任。
张先广教授作主旨发言
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张先广教授以“复合廓落、精神共生与精神养生”为题,引入了“廓落”这一意象性的哲学概念,所引述理论资源涉及柏拉图、莱布尼茨、怀特海、德勒兹等人思想。他指出“任何能起筛滤作用的东西都可称为廓落”,包括宇宙与混沌之间的媒介、语言、脑/心、免疫系统等。
林克勤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林克勤教授以“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全球传播正义历史检视与现实路径——一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为题,从李德毅院士提出的人类文明史上三次认知革命出发,指出新冠疫情的发生与第三次认知革命形成了共振,促进了人类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这主要体现交往形式、交往路径、思想的测量与可视化、被忽视的领域、交往地点、高边疆、脑边疆等七方面。
陈汝东教授作主旨发言
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国家传播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汝东教授以“未来智能媒介文明发展的伦理悖论”为题,从现实问题出发,抛出了“文明向哪里去”这一问题,指出答案就存在于不同历史阶段所发明的媒介之中。在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为技术讴歌之时,应回归主体性,避免沦为技术的奴隶,应以人类本身为目的,追求自由、优秀与自身完善。
李红秀教授作主旨发言
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中欧人文交流研究所所长、重庆交通大学李红秀教授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学文化合作空间相关性研究——以人民网英语版报道为例”为题,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文化合作行为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民网英文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学文化合作的报道具有空间相关性,再进口贸易的增加对于该国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学文化合作以及提升合作网络地位具有推动效果。
刘璐副教授作主旨发言
国际汉语修辞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璐副教授以“在AI时代重视中国修辞传统中的生命智慧和审美思维”为题,从ChatGPT应用实例说明了AI的思维特征具有典型西方传统修辞学思想,偏向于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提出了不同修辞传统塑造的面对人生问题和疗愈的思路,AI的运作主要偏向于西方的精神分析和个体心理学方面,而中国的传统智慧偏向于探索自然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让自然为人类赋能,在自然的的互动观察中感悟哲理。
柴俊星教授作主旨发言
海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柴俊星教授以“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后的修辞姿态”为题,认为海南修辞形势的未来变化趋势存在修辞主体多样化和外部环境复杂化。她指出海南修辞的新姿态应基于政府机构修辞身份的重新构建、全民修辞能力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增强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毛浩然教授作主旨发言
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会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院长毛浩然教授以“ChatGPT冲击下的高阶思维与精准表达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为题,从ChatGPT热下的冷思考出发,提出远离掩耳盗铃,保持人间清醒,避免鸵鸟心态、红旗法案思维。他指出在高阶思维的培养应勇于刀刃向内,善于灵魂拷问,知耻而后勇;应吃一堑长三智,少走弯路,突破酋长困境,打破自我认知的天花板;应聚焦可持续成长,切忌只论成败,不计后果,并指出ChatGPT既是挑战,也是值得高效利用的资源。精准表达的培养要划重点、打七寸,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要“Beyond the voice, behind the noise”,要“太极”,别“太急”,以实力赢尊重,以贡献求支持。
张厚远教授作主旨发言
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绍兴市智库)常务副院长、国家传播学会副秘书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张厚远教授以“数字化交往时代网络舆情主要特征及应对措施”为题,指出数字交往是数字化技术主导下人类对传统社会交往方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将过去的交往中介转变为以数字编码和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媒介,进而展开信息交流和互换的实践活动。
李焕征教授作主旨发言
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修辞学会副会长、农村话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李焕征教授以“后人类叙事与超真实的科幻神话——以美国科幻剧《西部世界》为例”为题,以电影《西部世界》为例,指出后人类并非是人类消失之后出现的新物种,而是在以信息社会为特征的后现代语境下,采用高科技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人或机器进行部分或整体地人工设计、改造、加工而产生的机器人。
何海翔教授作主旨发言
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高层次拔尖人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院长何海翔教授以“俄乌军事冲突中社交网络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其反思”为题,从当前重大国际热点事件俄乌冲突出发,深入探讨了新媒体技术引发的信息深度造假,媒介话语权争夺引发的信息传播偏向,媒介伦理缺失引发的虚假信息泛滥等俄乌军事冲突中社交网络传播伦理失范的现象。
宁海林教授作主旨发言
全球修辞学会视听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宁波大学现代传播研究院院长宁海林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视觉传播效能研究”为题,以国内外社交媒体上的中国式现代化纪录片和短视频为切入点,详细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视觉传播效能的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视觉传播效能的实现要素、规律、优势及策略进行系统分析。
袁智忠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电影伦理学学科创始人、西南大学袁智忠教授以“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公文写作与传播”为题,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分析公文传播媒介的变化,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公文写作、公文传播与社会治理的学术关联,指出社会治理是公文写作与传播的核心功能,应从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来考察公文写作、公文传播的学术、学科建设。
但海剑教授作主旨发言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但海剑教授以“智媒时代跨语言传播实践的范式、底层逻辑与发展趋势”为题,指出在智媒时代的跨语言传播中,基于翻译的“传者、译者、受众”互动模式已被以基于“自然语言处理、语料、算力”等要素的“传者、智能媒介、受众”模式取代,虽然人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但跨文化传播中的控制会隐性而深刻地存在。
靳雪莲教授作主旨发言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文峰教授靳雪莲教授以“基于信息级联分析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为题,介绍了重庆、成都和上海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和TikTok国际版五大社交媒体上的中英文信息的传播者、内容、受传者、传播结构、路径和时间节点特征差异、传播效果差异,并探讨了其差异形成的原因。
聂真新教授作主旨发言
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聂真新教授以“数字文明与体育的未来”为题,指出当人们谈论某一身体活动是不是体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语境。数字科技的进步与运动成绩、身体健康密不可分。他强调了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注意身体健康,打造数字文明与体育强国。
张建平副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张建平副教授以“信息传播复变换:语义—感知—认知—耦合—孪生异化与信息增强”为题,指出信息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信息传播的运动过程也是一个多重信息变换过程。信息传播既是传播者的既有观念与原信息的相互调制与融合的过程,也是传播者对信息的发掘、再造、调制、融合的处理。
青年学者论坛
常凌翀教授作论坛发言
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常凌翀教授以“乡村治理视角域下县级融媒体的效能提升的行动路径”为题,强调推动县级融媒体嵌入基层社会,已成为提升基层传播效能、强化基层治理效用和丰富完善中国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路径选择。
张少君副教授作论坛发言
武汉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张少君副教授以“新闻的情感转向:智能媒体时代的技术可供性”为题,指出数字化发展及技术可供性改变了新闻业态的发展,情感正在成为新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动力,推动了基于技术的情感实践——沉浸式新闻的兴起。
佟若瑶副教授作论坛发言
青岛滨海学院佟若瑶副教授以“夏目漱石文学中的‘隐逸’情结的汉文学影响路径”为题,从研究视角、研究观点等方面揭示了夏目漱石的中国文化受容模式。
侯晓舟副教授作论坛发言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侯晓舟副教授以“实验语用学与汉语词汇语用信息加工处理”为题,从百科知识语义观、词汇语用信息语境参考、语境信息参数三个维度分析了词汇信息的语境依赖。
李艳梅博士作论坛发言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李艳梅博士以“智能媒介文明下的跨文化交流与短视频传播策略”为题,她立足于智能媒介文明下的跨文化交流与齐鲁特色短视频的传播策略,针对国外受众积极探索中外人文交流新途径。
符逸帆作论坛发言
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双语播音系符逸帆老师以“智能媒介环境下数字时尚的现状与本质——以DRESSX与Bershka的合作系列为例”为题,结合具体案例探究智能媒介背景下的年轻消费者的自我身份建构以及社会消费现状。
徐雯雯博士作论坛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徐雯雯博士以“时尚的意义传播——社会符号学视角”为题,探讨时尚符号的构成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分析流行媒介对于时尚的认知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作用,从而更好地把握时尚传播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推动时尚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聂爱民作论坛发言
北京博雅英才规划设计研究院聂爱民以“智能媒介文明下的军事话语与大国责任”为题,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倡的价值观是彰显中国形象的新责任担当,是对外军事话语的新遵循守则,是全新形势下国家政策的新条件规范。
蒋雪颖博士作论坛发言
北京大学蒋雪颖博士以“从石油金矿到数字身份:近十年中国大数据的想象变迁——基于对《人民日报》社论的批判隐喻分析”为题,研究发现大数据是新型财富和生产资料,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政府数字治理的决策工具。
杜永欣博士作论坛发言
北京大学杜永欣博士以“中国生态纪录片媒介话语表达研究”为题,通过案例分析,从话语主体、话语主题以及话语功能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中国生态纪录片的媒介华语表达。
陈林茜博士作论坛发言
北京大学陈林茜博士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应对冲突事件的话语策略研究——以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为题,指出中国外交话语具有对抗“意识形态”,推动“对话式传播”的公共外交以及构建国家身份认同的重要意义。
研讨会闭幕式
毛浩然院长致闭幕辞
闭幕式上,陈汝东会长宣读了全球修辞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理事的任命,并向新增选者颁发了证书。毛浩然院长致闭幕辞,他向与会专家的倾情分享及会务组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的感谢,并以四对数字作为关键词进行总结:1:1,虚心使人进步,心虚使人更进步,要全面对标各分会的突出贡献;1+1≥5,期望各分会的协同配合和成员之间的相互滋养;0变1,聚焦产出系列“两弹一星”工程;20:80,全力做好减法,Less is more,要将80%的时间花在20%真正重要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