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七夕组会:525思维与表达训练升维科研成长

发布时间:2022-08-09 作者: 摄影: 审核:刘淑艳 浏览次数:375

2022年8月4日晚,传统的七夕之夜,毛浩然教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七夕之约”——“525学术思维与表达训练心得分享会”。在读硕博研究生(含已录取的2022级硕博研究生新生)和校内外教师共59人在线参与,逐一分享学术训练心得体会。分享会持续5个小时,到8月5日零点30分结束。


图片

 

为提升师生的学术思维和表达能力,2022年暑期之初,毛浩然教授扩充吸纳硕博研究生、校内外自愿接受学术训练的教师组成学术发展共同体,创新“525”学术思维与表达训练1.0、2.0、3.0版培养模式,分别对应科研的圈养、伴养和放养三个阶段,既注重高质量学术输入,又强调有效学术产出,既鼓励跨学科发展,又注重深耕某一研究领域。本次分享会是历经三周“525”学术训练的阶段性总结。


图片



分享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与会成员逐一畅谈收获和不足、问题与对策,概要节选如下:

一、沉浸式学习,互促式进取,勇于“下海”,突破自我

学术共同体内的师生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群内公示的方法,给大家带来的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促使大家既要按时提交训练作业,又要保质保量完成。当你还沉浸在1.0版时,群内的同伴高质量的2.0版层出不穷,表面上的内卷更是戒掉懒症的灵药。

从下水游泳到下海游泳,别只在浅水区流连忘返。在这个“525”学术共同体中,大家齐头并进,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杜绝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从作业到作品,以产出为导向,提质增效赋能。

二、学会优化时间管理,实现科研、学习、生活的更好平衡

有宝妈分享带娃学习经历,伴娃读绘本,哄娃睡后进行科研训练,妥善利用好时间。时间管理有个致胜法宝:复盘。毛浩然教授分享女儿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才回家,最后1小时的工作正是留在公司进行高效务实且真金白银的复盘和创新。复盘有助于温故知新,推陈出新,避免学习知识转头就忘,或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多次。


图片



三、养成文献整理习惯,分门别类及时汇总,学会多款工具软件

学会Zotero或Endnote等文献管理工具。认识到科学分析数据的重要性,激起了学习SPSS、Python或R语言等分析工具的热情。有成员分享曾几天内下载数百篇文献,若不加以整合,信息爆炸却思路混沌,而文献管理工具是科研生涯不可或缺的好帮手。此外,每天汇总所有成员的文件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office软件善加利用或借助Python编程整合,比手动复制粘贴更省时省力。掌握必备的分析工具,研究结果分析将更科学高效,也更具逻辑性和可信度。

四、学会选择阅读高精尖文献,远离垃圾地沟油文献

通过跨学科专业术语和前沿理论的结构化学习,开阔学术视野。地沟油文献是笑傲科研江湖、勇闯科研天涯的拦路虎,高精尖文献才是科研前行路上的盏盏明灯。同时,hold住本学科的领地,才能“跨”得游刃有余,找到其他学科和本学科的结合点方可事半功倍。

五、输入与输出同步,学会质疑和追问Whats my idea or opinion? Why? Really? So what? 

输入上百篇,输出零篇,效果归零。毛浩然教授指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写都将事倍功半。要成为有严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要善于通过“2框架”提升总结归纳能力,通过“5观点”提升凝炼核心信息划重点打七寸的关键能力。


图片


六、通过持续训练,将“525”模式内化于心外化于思维与表达

在涉及专业领域时,要学会积累,把碎片化的专业术语结构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培养多元思维,预备AB方案。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看到事物的本质,做事有备无患。若plan A行不通,就用备案plan B。要借助525训练有效提升自己大道至简思考和言简意赅表达的水平。

七、研究中要不忘初心,靶向思维,精准发力,持续深挖

多问自己这个选题真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吗?有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选题要简答六问:1)你想做什么?2)从什么起点开始做?3)想怎么做?4)能做出什么?5)有什么用?6)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得来?坚持问题导向而非理论导向或技术导向,要具体化,小切口,求深度,不求广度。以小见大,一篇论文解决好一个具体的重要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多个研究问题。

毛浩然教授肯定了参训师生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并结合前期训练中呈现的亮点和问题,针对每位成员的分享,逐一进行反馈和指导。

在总结前期训练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为强化输出训练,毛浩然教授调整了下一步的训练节奏,升级了“525”训练1.0版的要求,由高质量输入的525训练1.0A版逐渐过渡到“5+2,白加黑”批判性输出的1.0B版,对前沿学术观点提出至少2条批判性意见,并提供5条合理论据。

毛浩然教授指出,只有高质量输入、结构性内化和创造性输出相结合,才能不断发现有价值有深度的研究问题,从科研基础训练向真正的学术产出稳步迈进,逐步走出舒适圈和恐惧圈,步入学习圈和成长圈,满足成长性需求。

与会小伙伴成员总结此次组会:

科研训练常相伴,

七夕之夜不孤单。

百家争鸣五小时,

学术创新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