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第77期青年学者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5-07-07 作者:马靓旸 摄影: 审核:刘淑艳 浏览次数:20

202575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基于语境的俄语多义词歧义消除机制研究”在外国语学院文理楼346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俄语系马靓旸组织,孙大满教授主持,俄罗斯科学院俄语研究所伊戈尔·卢日茨基教授,北京大学尹旭副教授、常玉凯等学者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外国语学院部分师生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沙龙以“基于语境的俄语多义词歧义消除机制研究”为核心议题,围绕俄语多义词在现实语境中的意义选择展开深入探讨,力求在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之间搭建对话平台,推动俄语多义词研究的系统化与场景化理解。

马靓旸围绕《小说文本中上下文语境对多义词义项选择的影响》展开论述,结合典型语料,分析了叙事语境中词义生成的动态机制。她指出,语境不仅作为词义判定的外部条件,更在构建多义词义项网络、引导读者理解路径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报告还探讨了文本类型、叙述视角与角色心理状态等因素对词义选择的干扰与引导效应,提出应在具体语境层面实现多义词歧义的有效规约。

常玉凯博士围绕《古俄语文本中的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现象》展开讨论,从历时语言学角度出发,剖析了语法结构的演化轨迹与泛化、分化之间的内在张力。他指出,16世纪古俄语语料中频繁出现的语法模糊现象,不仅体现出语义系统的不稳定性,也反映了语用环境对词汇系统的重构作用。通过对典型文本的语法考察,常博士进一步讨论了语法多样性对历史语言学的重要意义。

尹旭副教授围绕《俄语教学中的多义词处理》展开发言,重点探讨了多义词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理解障碍与教学对策。他指出,学习者在掌握词汇意义时常受母语迁移、语境判断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对多义词义项的误解或僵化运用。尹副教授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提出应通过情境化输入、义项对比训练及语境驱动的语料教学,提升学生对多义词意义选择的敏感度与灵活性,为俄语教学中的语义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支持。

最后,伊·卢日茨基教授对沙龙做了总结性发言,并围绕俄语中的多义词现象做了进一步梳理与拓展。他指出,多义现象不仅是语言系统的自然属性,更是语言与文化互动演化的重要体现,值得在跨学科框架下持续深入研究。

在互动环节,与会教师与学生围绕沙龙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探讨了多义词研究在语义理论、教学实践及跨文化交际中的多重价值,现场氛围活跃,思想碰撞精彩纷呈,为本次沙龙画上了富有学术深度与思维张力的圆满句点。

本次沙龙凸显了外国语学院在推进语言认知与教学实践融合研究中的积极探索。通过聚焦俄语多义词的语境歧义消除机制,与会学者不仅深化了对语言多义性本质的理解,也为多义现象的教学处理与语料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范式。沙龙展现了学院在“语言—认知—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潜力,未来将持续打造多语种、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语言研究走向系统化、智能化,助力“新外语”背景下的教学创新与科研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