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重视家教家风,以身作则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干净做事。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谱系中,家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母慈子孝、妻贤夫安,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等传统家庭美德,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里。中华民族优良家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在新时代,优良家风也具有历久弥新的实践价值。
打开中国方正出版社日前出版的《家风故事丛书(精装版)》,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一封封家书、一个个家风故事中体会家风的传承,推动当今的家风建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风文化的底色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传统中国家国同构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和“国”这两个维度,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密切结合。“修齐治平”,只有个人完善自身修养,家庭才能治理有序,国家才能治理好,才能安抚天下苍生。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这是清末名臣林则徐手书的“十无益”家训。句句良言,既包含自身修养,也饱含人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既是林则徐修身的标准,也是教育家人的准则。
林则徐生于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他的成长成材,也源于林家的家风。林家并非名门望族,但却是书香门第,世代先祖都是读书人,多以教书先生为业。这样的家族,造就了一种甘于清贫却不甘于平凡的家风。
林则徐的父母给了他良好的启蒙教育。林则徐4岁时,父亲林宾日便“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林则徐的母亲也读过书,通晓大义。面对贫苦的生活,她对儿子的要求是:“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教育林则徐胸中要有为国为民的大志。
在父母的教育下,林则徐养成了坚韧向上、勤奋好学的品质。他广泛阅读,眼界大为开阔。这帮助他养成了“海纳百川”的气度,为其关注并研究西方奠定了基础。
做官后,林则徐十分注意教育子女知进退,懂取舍。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抵达广州,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说道:“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人以吾奉命使粤,方纷纷庆贺。然实则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他还给在京做官的长子林汝舟写信:“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砺自修,以为一旦之用。”进退之间,可见其修养之高。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奉命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明白禁烟一事牵连甚广,从朝中权贵到地方官商,包括英国侵略者和中外鸦片贩子,盘根错节,但他并没有退却,临行时表示:“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尽显为了民族大义而置生死于不顾的凛然气概。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林则徐的房间挂着的这副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子孙铭记不忘。
传子当传清白德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好家风能让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家风作为一套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往往具有权威性、榜样性。作为榜样,首先要心正。心正,方可以身作则。
北宋名臣司马光在给子女的家书《训俭示康》中写道:“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寥寥数语,表明心迹。
这封家书写于司马光目睹北宋普遍盛行奢靡之风之时。当时,喜好奢靡的风尚在社会上流行,连并不怎么富裕的百姓也忙着攀比炫耀。司马光在这种大染缸里,不改以俭朴为美德的志向,还训诫子女、上书朝廷,提倡俭朴之风。
司马光认为,俭朴是美德的基础,有德者必然是俭朴之人。人如果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对于百姓,如果能做到俭朴,就能够平安过日子,远离灾祸,否则就有可能为了获得超出其能力的物质享受而铤而走险。对于做官的人,如果能做到俭朴,就可以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能够走正道,维护正义,否则就会因为贪图荣华富贵惹上祸。
在这封家书中,司马光写道“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所谓“寒家”,就是指家世一般的家庭。但这其实是他的谦虚之辞。事实上,司马家族不仅不是“寒家”,家世还颇为深厚。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就是一位好官。他年轻时继承了大笔遗产,但他却志不在此,把家产全部让给了亲戚族人,自己一心读书求学。司马池专心于学问,二十岁出头便考上进士,出仕为官。司马池做官也不以求权求财为目的,为的是为民谋福利、办实事。
家族传承的,不是钱财,而是清白。受父亲影响,司马光自小就对奢靡腐败十分反感。小时候长辈给他穿华美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们脱去。入仕之后,虽然仕途也曾浮沉,但司马光从无浮躁之气,无论如何,都不改自己做人、做官的本色。正如其字“君实”,始终是脚踏实地、光明磊落的真君子。这大概是因为寡欲之人,对于享乐、争权自然没有兴趣。仕途遇挫、幽居书斋之时,别人看来他是坐冷板凳,司马光却认为这是追求学问、磨炼心性的宝贵时光。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以身作则,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亦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路上的行人看到某人的容貌举止,即使不认识这位是谁,但是也都知道这应该是司马家的孩子。
就这样,司马光为官四十余年,历仕四朝,正直节俭、刚正不阿,得“文正”之谥号;后代清白高洁,俭约修身的家风代代相传。
家风与时代同频共振
家风是不同时代社会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的缩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发展性。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翻开历史的每一页,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从来都是紧密相连。
“弟不意现在尚在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这是刘伯坚1935年被俘不久后写给家人的家书。在家书中,他谆谆嘱告家人要继承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希望家人能够理解他做出的选择。他为革命事业牺牲奉献,没有任何私人利益考虑。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催人泪下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在时代的前进中,在我们党的一步步发展壮大中,优良家风也在传承中光大。
“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什么都知,什么都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人都交,什么生活都过得下去。在革命的复杂艰难困苦中,这种无条件的工作态度、无条件的生活方式是必要的。革命的另一相反方面是严格地选择,毫不妥协和动摇,把握原则。”
这是徐特立给养女徐乾的嘱托。他认为共产党人应当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始终保持学习,掌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进步。如果不接受他人的批评,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就会不知不觉降低自己应有的水平。
“梅,你从我手里继承的,只有党的事业,其它什么也没有,我留给你的,只有一套《毛泽东选集》。可是我身边的这一本,现在还不能给你,我还能活些时候,我还要看它几天。以后,你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依靠它去工作、生活。要严格要求自己,以雷锋为榜样,争取入党,当一个红色的革命接班人。”
焦裕禄生前鲜少向家人写信,这只是临终前,他对女儿的遗嘱。儿子“看白戏”,焦裕禄不仅叫儿子补票,还起草《干部十不准》,除了规定“一律不准送戏票”外,还规定“十排以前戏票不能光卖给机关”,就是说好票要留一些给群众。真正抓规矩,非常有针对性。
一封封家书,谱写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千千万万的家庭,应当努力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